台风,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,每年都会给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带来严重影响。为了方便人们了解和记忆这些台风,国际气象组织为台风制定了一套命名规则。本文将揭秘台风命名背后的故事,带你了解每一年的台风命名。
台风命名的起源
台风命名起源于19世纪末的香港。当时,香港的气象部门为了方便记录和传播台风信息,开始使用一些容易记忆的名称来代替台风的编号。这些名称多来源于香港当地的地理、历史和文化。
台风命名的规则
命名表:国际气象组织为台风制定了一套统一的命名表,表中包含了140个名称,每6年循环使用一次。命名表中的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台风委员会成员共同商定,确保每个名称具有代表性。
性别命名:命名表中的名称均为女性名字,这是因为历史上,台风主要影响亚洲地区,而亚洲文化中女性名字较为常见。
避免敏感名称:在命名过程中,会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争议的名称,如宗教、政治、民族等敏感词汇。
不重复命名:一旦某个台风造成了严重损失,其名称将被永久剔除,并在未来的命名表中不再使用。
每一年的台风命名
命名表循环:命名表每6年循环一次,因此每年都会有一批新的台风名称投入使用。
命名顺序:每年台风的命名顺序按照字母表排列,从“A”开始,直到“W”。如果当年台风数量超过26个,则从“X”开始,直到“Z”。
特殊情况:如果当年台风数量超过命名表中的名称数量,则从备用名单中选取名称。备用名单中的名称由台风委员会成员共同商定。
举例说明
以下是一些近年来台风的命名示例:
- 2019年:利奇马、罗莎、韦帕、白鹿、黑格比、巴威、美莎克、海神、利奇马
- 2020年:纳沙、杜苏芮、美莎克、海神、巴威、灿都、葵花、玲玲、马鞍、艾云尼
- 2021年:尼格、圆规、卢碧、查帕卡、艾莎、尼露、帕布、古超、狮子山、电母
总结
台风命名规则旨在方便人们了解和记忆台风信息,提高防灾减灾意识。通过了解每一年的台风命名,我们可以更好地关注台风动态,做好防范措施,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