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,具有强烈的破坏力。给台风起名,不仅是一项科学工作,也是一项文化传承。以下是关于如何给台风起名以及背后的一些有趣故事的详细介绍。
台风命名的历史背景
台风命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。最早,台风的命名主要是由各国自行命名。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和命名习惯不同,导致台风名称的混乱和重复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世界气象组织(WMO)下属的台风委员会在1969年决定采用统一的台风命名系统。
台风命名规则
命名表轮换:台风命名表是由WMO台风委员会制定,包括140个名字。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机会贡献10个名字,这些名字被收录进命名表,循环使用。
避免使用不雅字眼:台风名称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快或冒犯的字眼,如不雅、歧视性或令人误解的词汇。
不分性别:台风名称不区分性别,旨在避免性别歧视。
不重复:如果一个台风造成了严重损失,该台风的名称将永远从命名表中删除,以示纪念。
台风命名的具体步骤
命名提案:台风委员会成员国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交新的台风命名提案。
命名表决:台风委员会对每个提案进行表决,通过后纳入命名表。
命名公布:台风命名表更新后,由WMO台风委员会正式公布。
烟火背后的命名故事
台风命名的故事中,有很多有趣的案例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“飞燕”台风:2019年,台风“飞燕”在日本造成了严重破坏。这个名称源于日本传统的“飞燕舞”,象征着美丽的舞者。
“山竹”台风:2018年,台风“山竹”在菲律宾、中国等地造成了严重损失。这个名称来自菲律宾语,意为“水果”。
“利奇马”台风:2019年,台风“利奇马”在中国沿海地区造成了严重灾害。这个名称来源于西班牙语,意为“狐狸”。
总结
给台风起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,需要各国共同努力。通过遵循命名规则,我们可以为台风命名赋予文化内涵,同时避免名称混乱。这些有趣的命名故事,也让我们更加了解台风的威力,以及各国在台风防治方面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