榆次,作为山西省晋中市的一个市辖区,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。其地名的由来,历经千年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文化内涵。以下是关于榆次地名由来的揭秘,以及这些名字背后的故事。
一、榆次地名的由来
榆州国传说:据《山西大观》和《榆次县志》记载,上古时期,炎帝八世榆罔统治的地方,即现在的榆社和榆次一带,建立了榆州国。后因西周末年榆州国灭亡,其社稷(即祭祀社稷的地方)存于榆社,而榆次与榆社土地相接,因此得名“榆次”。
榆树传说:据传,古代榆次境内广植榆树,且品质优良。榆树不仅是一种上等木材,而且在饥荒年代,其皮、叶、种子(榆钱)曾挽救无数生命。因此,人们将榆次视为优质榆树多的地方,故名榆次。
天榆星传说:《九州地理》记载,太原、上党间,其地上(上空)值(正遇)天榆(天榆星),故有榆社、榆次之称。
北狄文化:有说法认为,“榆次”并非汉语地名,而是春秋时期晋国势力进入之前当地人的地名。榆次在春秋中期以前为北族人活动范围,名称由来可能与北族语言有关。
二、榆次地名背后的故事
炎帝八世榆罔:炎帝八世榆罔是种植榆树和利用榆树的专家,他带领部族广种榆树,榆树叶、榆树皮可以食用,榆树林可以遮挡风沙对农作物的侵害。后人为了纪念他的贡献,将榆次视为榆树多的地方。
榆州国灭亡:西周末年,榆州国因曲沃国(晋国别宗)的攻击而灭亡。榆州国灭亡后,其社稷存于榆社,而榆次与榆社土地相接,因此得名“榆次”。
北狄文化:榆次地处北狄文化圈,其地名可能源自北族语言,反映了当地历史上的文化交融。
榆树文化:榆树在古代具有很高的地位,不仅可以提供木材,还可以在饥荒年代提供食物。因此,榆次地名背后蕴含着人们对榆树的崇拜和感激。
三、榆次地名的发展
春秋时期:榆次在春秋时期称涂水、魏榆。
战国时期:战国中后期,榆次称榆次。
秦代以后:榆次属太原郡。
北魏、北齐:榆次曾易名中都县。
宋代:宋太宗灭北汉后,在榆次设并州治。
现代:榆次成为晋中市的一个市辖区。
榆次地名由来丰富,背后蕴含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。这些地名故事,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地方的历史,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