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风“山竹”是2018年登陆中国广东和香港的一次强烈台风,其破坏力之大,影响范围之广,令全球瞩目。那么,这个名字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为何会选择“山竹”作为这个台风的名称?
台风命名机制
首先,我们需要了解台风的命名机制。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,通常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。为了方便识别和记忆,各国共同参与了一个台风命名系统。
国际台风委员会
台风命名系统由国际台风委员会(Typhoon Committee)负责管理。该委员会由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组成,包括中国、日本、韩国、菲律宾等。每个成员国都有一个命名表,表中包含140个台风名称,每个名称由一个字母和两个单词组成。
命名规则
- 轮流使用:每个成员国的台风名称轮流使用,确保每个名称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。
- 避免敏感:台风名称应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不快或争议的词汇,如人名、地名等。
- 易于记忆:台风名称应简洁、易记,便于公众传播。
“山竹”的命名由来
中国的命名权
在中国,台风名称由中央气象台负责命名。在2018年,中央气象台将“山竹”作为台风的名称。
名字含义
“山竹”这个名字源于泰国。在泰语中,“山竹”意为“芒果”,是一种热带水果。这个名字寓意着台风“山竹”具有强烈的破坏力,如同成熟的芒果一样,外表光鲜,内里却充满破坏力。
命名争议
尽管“山竹”这个名字具有独特的寓意,但在命名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争议。一些网友认为,台风的命名应避免使用水果名称,以免给受灾地区带来不吉利的感觉。
总结
台风“山竹”这个名字背后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命名故事。通过了解台风命名机制和“山竹”的由来,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灾害性天气现象,还能体会到各国在命名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