引言
建瓯,这座位于福建省北部、闽江上游的历史文化名城,拥有1800多年的建县史。其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,每一个地名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。本文将深入挖掘建瓯地名的由来,为您一网打尽取名秘诀。
建瓯地名的历史渊源
古代建县与郡县制
东汉建安初年(公元196年),建瓯设建安县,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年号为地名的县。三国吴永安三年(公元260年),设建安郡,辖全闽十县。唐高祖武德元年(公元618年),改为建州。南宋绍兴三十二年(公元1162年),升建州为建宁府。
地名的演变与寓意
- 芝城:源于唐代建州城南云际山发现灵芝,州人视为祥瑞,故将州城美称为芝城。
- 富沙:源于唐代建州首任刺史叶灏,唐封普通侯、宋封昭定侯、明封富沙昭定王,后人为纪念叶灏,在城西建富沙庙,又将州城别称为富沙。
建瓯地名取名秘诀
一、寓意向好
建瓯地名中,很多都寄托了美好的寓意,如:
- 通济街道:以建瓯古城门通济门和原通济码头区域定义取名,寓意交通畅通、物畅其流。
- 瓯宁街道:以建溪河为界,建溪河以西为瓯宁街道,瓯宁寓意平安、安宁。
二、注重地理环境
建瓯地处武夷山脉东南侧,地名取名多与地理环境相关,如:
- 徐墩镇:原名程宜,后因徐姓居民居多,更名为徐墩,意为地处丘陵之地。
- 吉阳镇:原始为一洋塘,经数千年沧桑巨变,淤积成陆地,取吉洋之意命名,后因“洋”与“阳”同音,改为吉阳。
三、传承历史
建瓯地名中,很多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如:
- 房道镇:在民国时期,政府将房村上里与七道村合并为一个行政区时,取房道上里首字“房”字,与七道村的“道”字合并称为房道村。
- 南雅镇:古时称瓦窑坑,因地处城南,称南瓦口,为美其名,将瓦改雅,故名南雅。
四、寓意吉祥
建瓯地名中,很多都蕴含着吉祥的寓意,如:
- 迪口镇:原称秦溪,后改为沼口,沼与迪方言谐音,改迪口,寓意发展繁荣。
- 郑魏村:北宋末年,精通风水学的郑氏始迁祖郑昊见此地风水绝佳,便举家从建瓯小桥镇阳泽村迁徙此处定居,逐渐繁衍成大族,遂成郑魏村。
总结
建瓯地名蕴古韵,取名秘诀一网打尽。从寓意向好、注重地理环境、传承历史到寓意吉祥,这些取名秘诀都体现了建瓯人民的智慧与文化底蕴。通过这些地名,我们可以领略到这座千年古城的历史风采。